一、纸带参数与绘制(计数点时间间隔 T=0.1s)
(一)核心参数
0-1 | | cm | 每 5 个打点取 1 个计数点, T=0.1s |
1-2 | | cm | 匀加速运动, Δx=aT2=0.01m |
2-3 | | cm | - |
3-4 | | cm | - |
4-5 | | cm | - |
5-6 | | cm | - |
(二)纸带文字示意图
二、逐差法原理(结合加速度定义式)
加速度定义式:
a=ΔtΔv,需先通过"中间时刻速度=平均速度"求计数点速度,再对比两种求加速度方法。
核心是 “充分利用所有位移数据,避免误差放大”。
(一)第一步:计算计数点瞬时速度
根据匀变速运动规律,某段时间内平均速度=中间时刻瞬时速度:
- v1=2Tx1+x2(计数点 1 的速度,对应 0-2 段中间时刻)
- v2=2Tx2+x3(计数点 2 的速度)
- v3=2Tx3+x4,v4=2Tx4+x5,v5=2Tx5+x6
(二)第二步:两种求加速度方法对比
直接用"相邻加速度平均法"(数据利用率低)
- 步骤1:计算相邻速度差的加速度
- a12=Tv2−v1,a23=Tv3−v2,a34=Tv4−v3,a45=Tv5−v4
- 步骤2:求加速度的平均(减小误差)
- aˉ=4a12+a23+a34+a45=4Tv5−v1
- 关键缺陷:
- 将 v1∼v5 的表达式(两段位移平均)代入平均加速度公式,中间项会相互抵消:
aˉ=4T1[(v2−v1)+(v3−v2)+(v4−v3)+(v5−v4)]=4T1(v5−v1)(中间项v2、v3、v4全部抵消)=4T1(2Tx5+x6−2Tx1+x2)=8T2(x5+x6)−(x1+x2)
- aˉ=8T2(x5+x6)−(x1+x2),仅用到 x6、x5、x2、x1,中间的 x3、x4 仍未充分参与计算,数据浪费问题依然存在,误差无法有效减小。
步骤3:代入速度表达式化简
💡
得到规律
a=(m−n)T2xm−xn!
标准逐差法(充分利用所有数据)
- 步骤 1:分组位移
- 前 3 段和:X前=x1+x2+x3;后3段和:X后=x4+x5+x6
- 步骤 2:求两组中间时刻速度
- 前组中间时刻速度:v前=3TX前(对应时刻 t1=1.5T)
- 后组中间时刻速度:v后=3TX后(对应时刻 t2=4.5T)
- 步骤 3:代入定义式推导公式
- 时间差 Δt=t2−t1=3T,故:
- a=Δtv后−v前=9T2X后−X前
- 核心优势:所有 6 个位移数据(x1∼x6)均参与计算,避免数据浪费,显著减小偶然误差。
三、基于每段位移中间时刻速度的逐差法(不推荐)
(一)核心逻辑:用 Txn 求每段中间时刻速度
对于纸带上的 6 段位移
x1∼x6(每段对应时间间隔
T),根据
匀变速运动中“平均速度=中间时刻瞬时速度” 的规律:
- 每段位移 xn 的平均速度为 Txn,该速度等于这段位移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;
- 由此可得到 6 个瞬时速度及对应时刻,具体如下:
- v1=Tx1,对应 x1 的中间时刻:t1=0.5T
- v2=Tx2,对应 x2 的中间时刻:t2=1.5T
- v3=Tx3,对应 x3 的中间时刻:t3=2.5T
- v4=Tx4,对应 x4 的中间时刻:t4=3.5T
- v5=Tx5,对应 x5 的中间时刻:t5=4.5T
- v6=Tx6,对应 x6 的中间时刻:t6=5.5T
基于上述 6 个速度,采用“间隔 3 个速度求差”的思路计算加速度:
- 第一个加速度:a1=t6−t3v6−v3=3Tv6−v3(时间差 t6−t3=5.5T−2.5T=3T)
- 第二个加速度:a2=t5−t2v5−v2=3Tv5−v2(时间差 t5−t2=4.5T−1.5T=3T)
- 第三个加速度:a3=t4−t1v4−v1=3Tv4−v1(时间差 t4−t1=3.5T−0.5T=3T)
最终取平均加速度:
aˉ=3a1+a2+a3
(二)关键推导:与标准逐差法结果完全一致
将
vn=Txn 代入平均加速度公式,展开推导:
aˉ=31(3TTx6−Tx3+3TTx5−Tx2+3TTx4−Tx1)=31×3T2(x6−x3)+(x5−x2)+(x4−x1)=9T2(x4+x5+x6)−(x1+x2+x3)而标准逐差法的核心公式为:
a标准=9T2(x4+x5+x6)−(x1+x2+x3)两者公式完全相同,说明:你的思路在数学上是标准逐差法的“另一种表述”,同样充分利用了
x1∼x6 所有 6 段位移数据,无数据浪费,误差抵消效率一致。
(三)教材不推荐该表述的核心原因:实验操作的“直观性”
尽管结果等价,高中教材更倾向于“先求计数点速度(如
v1=2Tx1+x2)”,关键差异在于
速度与纸带上“实际标记点”的对应关系:
速度对应时刻 | 每段位移的中间时刻(如 0.5T、1.5T) | 纸带上的计数点时刻(如 1T、2T) |
纸带上的标记 | 无实际标记点(时刻是抽象的) | 对应实际计数点(如“计数点 1”“计数点 2”) |
实验操作适配性 | 不便于直接记录(需额外推导时刻) | 便于数据记录(计数点可直接标注在纸带上) |
| 时刻无对应标记,易混淆 | 计数点时刻与速度直接对应,绘图更准确 |
例如:教材中
v1=2Tx1+x2 对应的是“计数点 1”(纸带上可直接圈出的点),时刻为
t=1T,学生能直观将“速度”与“纸带上的点”绑定;而你的思路中
v1=Tx1 对应“
x1 的中间”,纸带上无此标记,初学者易混淆时刻与位置。
四、代入数据计算加速度(T=0.1s)
(一)整理已知数据
- X前=0.0050+0.0060+0.0070=0.0180m
- X后=0.0080+0.0090+0.0100=0.0270m
- 9T2=9×(0.1)2=0.09s2
(二)计算过程
a=9T2X后−X前=0.090.0270−0.0180=0.090.0090=1.0m/s2(三)结果验证
根据匀变速位移差规律
Δx=aT2,取
Δx=x2−x1=0.0010m,代入得:
a=(0.1)20.0010=1.0m/s2,与逐差法结果一致,验证正确。
Reference
- 涂超,明丽梅,杨祚彬,钟嬿琪,向华.逐差法求加速度的分析.物理通报,2019,48(A01):25-27.
- 揭华群.由“逐差法”到“中间时刻法”.中学教学参考,2017(29):49-50.
- 顾卓光.基于实验分析的逐差法教学——对一道课本习题的讨论.物理教学探讨,2023,41(5):57-59.
- 沈卫.例谈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中平均速度公式的运用.教学考试,2021(4):57-59.